所在

词语解释
所在[ suǒ zài ]
⒈ 处所;地方。
例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,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,就织成了美的图画。——《风景谈》
英place; location;
⒉ 指存在的地方,强调不在别处。
例太行、碣石之间,宫阙山陵之所在。——明·顾炎武《复庵记》
⒊ 到处;处处。
例所在多有。
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。——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英everywhere;
引证解释
⒈ 所处或所到之地。
引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:“昆仑之虚 方八百里,高万仞……面有九门,门有开明兽守之,百神之所在。”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汉 军不知 项王 所在,乃分军为三,復围之。”
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:“舜 陶 河 滨, 皇甫士安 以为 定陶 不在此也。然 陶城 在 蒲坂城 北,城即 舜 所都也,南去 歷山 不远,或耕或陶,所在则可,何必 定陶 方得为陶也。”
唐 韩愈 《故幽州节度判官张君墓志铭》:“詔所在给船轝,传归其家,赐钱物以葬。”
周立波 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七:“萧队长 自己也出去了。他把他的快慢机(一种好匣枪)别在前面袴腰上,一直往 韩 家大院所在的北头走去。”
⒉ 指存在的地方。
引《东观汉记·明德马皇后传》:“明德皇后 尝久病,至卜者家,为卦问咎祟所在。”
宋 沉作喆 《寓简》卷一: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。”
⒊ 到处,处处。
引《魏书·崔鸿传》:“自 晋 永寧 以后,虽所在称兵,竞自尊树,而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,十有六家。”
宋 叶适 《上宁宗皇帝札子》三:“王安石 大挈利柄,封桩之钱,所在充满。”
明 刘基 《横碧楼记》:“天下之佳山水,所在有之。”
清 俞樾 《诸子平议·吕氏春秋三》“令二轻臣也”:“古书错误,所在多有,学者宜悉心考正之。”
⒋ 处所,地方。
引元 关汉卿 《金线池》第三折:“此处有箇所在,叫做 金线池。”
《西游记》第七三回:“行者 报道:‘师父,那所在也不是王侯第宅,也不是豪富人家,却像一个庵观寺院。’”
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十二章:“她的眼睛瞬也不瞬地望着西边的田野--这是灯光最繁密的所在,也是奋起的农民集聚最多的所在。”
⒌ 谓居其位。亦指居其位者。
引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辞曰:成 闻之:‘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’父生之,师教之,君食之。非父不生,非食不长,非教不知生之族也,故壹事之。唯其所在,则致死焉。”
韦昭 注:“在君父为君父,在师为师。”
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今二郡之民,亦陛下赤子也,致令赤子为害,岂非所在贪虐,使其然乎?”
国语辞典
所在[ suǒ zài ]
⒈ 存在的地方。
引《楚辞·屈原·离骚》:「昔三后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。」
例如:「症结所在。」
⒉ 处所、地方。
引《初刻拍案惊奇·卷一五》:「陈秀才有两个所在,一所庄房,一所住居,都在秦淮湖口。」
《儒林外史·第一回》:「不敢拜问尊官尊姓大名?因甚降临这乡僻所在?」
近地点
英语place, location, whereabouts, domicile, to be located, to belong to (organization etc)
德语Ort, Platz, Stelle (S)
法语place, local, endroit, lieu
分字解释

※ "所在"的意思解释、所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所在的造句
1.到你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分局去问一下.
2.生活就是如叭,往后里还有许多路要走。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感受生活中所在的美好,会从中认识到生活中也有真理的存在。去发掘生活那一抹奇妙的面纱去探究那衶奇的奥秘。生活就像一条金丝绳我就如那七彩的珍珠,金丝绳把珍珠串起耒散发出七彩的光芒,而我的生活就像明镜一样看清了自己。
3.由山下登楞伽台,需经三重楼阁,每进一层,疑无上处,洞门一开,豁然有机可登的,迂回曲折,上下错落,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。
4.一滴水飘不起纸片,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;一棵孤树不顶用,一片树林挡狂风……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,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团队精神,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。
5.春天的美在于它的百花怒放、国色天香、雍容典雅、娇俏玲珑、馨香可人……,那万紫千红为东风而争妍的画面所展现的,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。
6.南院的普通人都住在山脚下,靠着河边,依山而建着鳞次栉比的木楼,最外围则是长达二十余里的石墙,守卫着这南院所在的这片山林。
7.这几年我们国家变革多,发展快,举世瞩目,中国的发展一度成为21世纪媒体关注的热词,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弊端,这些弊端都是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所在。
8.他提出建立社区救助服务点,以救助站所在的通化街社区为试点,通过扩大救助服务面,编织救助服务信息网,从源头上对濒临流浪的人员提供帮助。
9.今天,文学最需要讲述和剖析的,是人类的基本恐惧:担心被弃于其外,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,以及由此恐惧所衍生的自认无能之感;还有群体的羞辱感,劣根性、卑微感、蒙冤感、神经质、幻象中的侮辱感,以及连带而产生的民族主义膨胀和自我吹嘘……奥尔罕·帕慕克
10.本文对仫佬语的原有词汇和汉语借词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,并以一些量词和地名名词作为实例,证明汉语借词是仫佬语能够保持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活力所在。